云南风情有种万紫千红的味道,无论是西双版纳纳西东巴文化,还是大理的白族文化,都给人一种原始的感受,不同区域人们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思维方式方面都有很大不同,那么现在云南还有哪些传统文化呢?云南的风俗习惯又有哪些呢?下面本文maigoo编辑为大家盘点了云南传统节日文化、云南特色文化以及云南的民俗文化,带大家走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感受七彩云南的结婚文化习俗、饮食习惯、云南方言等等。
民俗文化
地方方言
云南各族人民通用云南话(属于汉语西南官话),与邻近的四川和贵州的西南官话比较接近。不过,在明代形成的云南话,其原始的基础方言却是属于江淮官话的南京话。如今,云南省的昆明话、保山话、陆良话和易门话中仍有不少地方和南京方言相类似,例如/an/ 和/aŋ/经常不分。此外在云南省的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水族、满族3个民族使用汉语外,其他22个少数民族使用26种语言,其中景颇族有景颇语和载瓦语,瑶族有勉语和布怒语,怒族有怒苏语、阿侬语、矛若语。【了解详情】
饮食文化
云南气候类型多样,农业生产环境各异,经过长期的人工和自然选择,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粮食作物地方品种资源。主要的粮食作物包括稻谷、玉米、小麦、薯类和豆类等,主要的油料作物包括油菜籽和花生等。生活在云南的土著少数民族的菜点,是当代滇菜的源和流。滇味形成于清,民国时期以来又有了较大发展。滇菜由滇东、滇南、滇西三片区域菜汇集于昆明所组成。特点是以山珍、水鲜见长,取料广泛,鲜美时新,品种多变;口味鲜香回甜,酸辣适中,偏酸辣微麻,讲究本味和原汁原味重油醇厚,具有浓郁的古风遗韵,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了解详情】
传统节日
云南省各民族的岁时年节,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是各民族古风遗俗的综合体现及民族个性的表达。云南省民族众多,形成了岁时年节的多样性。据统计,云南省各民族大大小小的节日有近400个,可分为年节、祭祀节日、农事节日、娱乐性节日、商贸节日、宗教性节日、法定节日七大类。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泼水节、火把节、罗平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等。【了解详情】
嫁娶文化
云南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地区,由于地理、历史条件的不同,各地传统的婚姻嫁娶的风俗也不尽相同,为此云南省结婚风俗也丰富多彩,比如白族姑娘出嫁时,全村人都要争相去掐新娘子的脸蛋,表达深深的祝福。哈尼族的新娘“哭嫁锤新郎”以考验新郎对爱情的忠诚。傣族的“男嫁女”习俗,且新郎需要在提亲后在新娘家家劳苦三年接受考验,方能获准嫁入女家。布朗族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且要举办三次婚礼。摩梭则实行走婚,双方一旦产生爱情就可结为走婚关系,本质就是男不娶,女不嫁。【了解详情】
生活禁忌
禁忌或忌讳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禁忌,如纳西族在屋内,不能坐在门槛上,不能闯入产妇房间,孕妇也不能进入新房。彝族忌忌戏耍动头;忌用脚蹬锅庄石,不能跨过人家火塘;忌说“杀年猪”,而要说“抓年猪”或“拿年猪”;忌对婴儿用“胖”、“漂亮”、“重”之类的赞词等。傈傈族忌在长辈面前说下流话,忌用恶言毒语伤人。摩梭族吃饭不能用筷子敲碗。苗族:忌外姓人和外族人参加入棺仪式等。【了解详情】
昌宁苗族服饰
昌宁苗族服饰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街乡的苗族村寨。其原料主要为当地生产的火麻土布。昌宁苗族服饰有着极其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伴随着服饰工艺而产生的《种麻纺织调》、《纺织调》、《刺绣调》等是中华民族口述文学中的瑰宝。从昌宁服饰可以追溯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由此折射出苗族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对世界的认识。【了解详情】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传统戏剧
滇剧
滇剧是云南省主要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滇剧流行于云南全省及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一些地区也都有滇剧的演唱活动。滇剧声腔独特,表现力强。其三大声腔丝弦腔、胡琴腔、襄阳腔分别源于秦腔、徽调、汉调等古老的声腔,同时又受到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滋养。滇剧板式丰富多变,曲调自然流畅,能表演各种题材、样式、结构和情调的剧目,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因而有“滇粹”之誉。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彝剧
彝剧是楚雄彝族特有的一种地方民族戏剧,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广泛流传。它是在彝族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融合了彝族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传统艺术的精华。它采用彝族民间口语演出,注意突出彝族对话时常用比喻的特点,含蓄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场上对白时使用汉语彝腔,尤能凸显彝族白话中的幽默感。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白剧
白剧历史悠久,系由明代洪武年间从内地传入大理地区的吹吹腔戏和大本曲剧合流而形成。因长期处于封闭环境,不受外界影响,所以一批传统剧目和一套古朴的演出程式完整保存至今,成为白族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白剧剧目丰富,目前已知的共有四百多个,其中传统剧目三百多个。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关索戏
关索戏流行于云南省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初为古代用以驱邪逐疫的傩祭仪式,后逐渐发展成娱神娱人兼有的傩戏。关索戏的表演特点是不设舞台、不化装,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演出时一般头戴面具,边唱边舞,有娱神歌舞的遗风。2011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云南省其他著名传统戏剧:花灯戏、腾冲皮影戏、壮剧,傣剧,佤族清戏,端公戏等。
查看更多
民间文学
阿诗玛
《阿诗玛》是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叙事长诗。它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坡芽情歌
坡芽情歌是一部由81个图画符号记录在土布上的爱情民歌集,壮族语称“布瓦吩”,意为“把花纹图案画在土布上的山歌”。坡芽情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传承性,是富宁壮族民歌中的经典爱情绝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情歌中所涉及的壮族古代农耕生产方式、民俗礼仪、服饰文化等,对研究壮族历史、民俗、民间音乐都具有重要的价值。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是哈尼族碧约人口传叙事长诗,流传于云南省滇南的哈尼族聚居地区。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是长诗中的两位青年,男为英雄智慧的化身,女为美丽纯真的代表。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以吟唱形式传承。在一代代人的吟唱中,不断丰富内容,成为哈尼族优秀的口传文学作品。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云南省其他著名民间文学:遮帕麻和遮咪麻、牡帕密帕、四季生产调、格萨(斯)尔、黑白战争、阿细先基、目瑙斋瓦、司岗里、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哈尼哈吧、达古达楞格莱标、查姆、梅葛等。
查看更多
传统音乐
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民歌包括木刮、摆时和优叶等歌种。“木刮”是傈僳族最重要、流传最广的民歌歌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聚居区。木刮在傈僳语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调,后来逐渐成为叙事古歌的专称。而“摆时”和“优叶”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具代表性的两类傈僳族山歌。摆时和优叶反映着僳僳族民歌的典型音乐特色,如傈僳族民歌的多声唱法、颤音唱法及衬词运用都能在摆时和优叶中得到充分体现。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彝族酒歌
彝族酒歌是武定彝族一种古老的民歌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主要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境内。彝族酒歌是彝族各支系密切交流的重要手段,它承载着彝族社会生活、历史传说、风俗民情、伦理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语言形象生动,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充分体现出彝族人民的民族智慧和艺术才能,为古代彝族音乐、礼俗、社会生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献。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布朗族弹唱
布朗族弹唱有“索”、“甚”、“拽”、“宰”、“团曼”五种基本曲调,其中以“索”调最为丰富多彩,它包括五个调子,或欢快跳跃,或舒缓深沉,风格各异。因“索”调使用布朗族传统乐器四弦琴伴奏,故称“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主要用于重大节庆、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唱涉及本民族迁徙历史、生产知识、祭祀等内容,此外也会唱一些山歌、情歌、劳动生活和儿歌等。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弥渡民歌
弥渡民歌是指流传于云南省弥渡县境内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歌。弥渡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情感,以民族分类可分为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两类,以音乐体裁则分为山歌、小调、舞蹈歌、风俗歌等类型,曲调极为丰富,旋律婉转悠扬。代表性曲调,山歌类有《小河淌水》、《弥渡山歌》等。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云南省其他著名传统音乐: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姚安坝子腔、彝族海菜腔、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纳西族白沙细乐、剑川白曲等。
查看更多
传统舞蹈
沧源佤族木鼓舞
沧源佤族木鼓舞分布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岩帅、单甲、糯良、勐来、勐角、班洪等乡镇,沧源佤族木鼓舞由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四部分组成。每逢年节庆典,佤族男女老少都会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击下围绕着木鼓房,携手成圈蹁跹起舞。跳木鼓舞时鼓声震天,舞者秀发飞扬,动作粗犷奔放、炽热狂野,表现出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傣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迪庆锅庄舞
迪庆藏族锅庄舞,广泛分布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藏族锅庄的歌、舞、词都很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个通宵,表示欢庆和祈福。迪庆藏族锅庄包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蕴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云南省其他著名传统舞蹈:热巴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傈僳族阿尺木刮,彝族葫芦笙舞,彝族烟盒舞,基诺大鼓舞,傣族象脚鼓舞,彝族打歌,彝族跳菜,彝族老虎笙,彝族左脚舞,乐作舞,阿细跳月,撒尼大三弦,纳西族热美蹉,布朗族蜂桶鼓舞等。
查看更多
传统曲艺
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又称“赞哈”,是傣族传统的曲艺唱曲形式,流传于云南省南部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思茅市江城、孟连、景谷等地傣族村寨,与傣族毗邻而居的布朗族中也有传唱。章哈的具体演出形式可分为独唱和对唱两种,其中对唱有赛唱的性质。章哈的演唱既有即兴演唱,也有程式化的祝福歌、祈祷歌,还有固定本子的叙事长歌等。其曲调与唱词语调联系密切,朗诵性与歌唱性有机结合,具有柔美抒情的特色。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云南省其他著名传统曲艺:壮族渔鼓等。
查看更多
传统体育游艺
彝族摔跤
摔跤作为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我国各民族中都比较常见,在云南省尤以彝族为甚。其中,石林县和元谋县彝族摔跤活动的群众基础最为广泛,最受群众欢迎。
河北省其他著名传统体育、游艺:吴桥杂技、安头屯中幡、正定高照、沧州武术、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王其和太极拳、沙河藤牌阵、八卦掌、形意拳、鹰爪翻子拳、满族二贵摔跤、左各庄杆会、苏桥飞叉会、戳脚等。
查看更多
传统美术
纳西族东巴画
东巴画是纳西族东巴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流传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区。以纳西族民间信奉中的神灵、传说中的祖先及动物等为主要描绘内容,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有经卷图画、木牌画、纸牌画和卷轴画等形式。东巴画保留了浓郁的象形文字书写特征,是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活化石”。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其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傣族剪纸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从剪纸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追求和独特的民族精神。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剑川木雕
剑川木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剑川木雕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高度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涵养,将原有的粗犷、豪放的风格和江南木雕的细腻、精巧等糅为一体,成为全国木雕重要派别之一。剑川木雕工艺生存空间的传统文化深厚,不但有至今仍在盛行的八月初八“木匠祖师鲁班会”,还有全国数量最多,广为流传的木匠故事、木匠歌谣、叙事长诗等,对白族历史、工艺发展等情况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撒尼刺绣
彝族(撒尼)刺绣也叫“撒尼十字绣”,彝语称为“拿窝”,是流行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区的一种民间刺绣艺术。撒尼刺绣针脚细密,工艺精湛,图案构思巧妙,组织匀称,色彩明丽,充分显露出撒尼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云南省其他著名传统美术:白族民居彩绘、玉雕、彝族剪纸等。
查看更多
传统技艺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历史悠久,特色显著,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四川省稻城县赤土乡阿西村和青海省玉树地区囊谦县等藏民居住区。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村民具有烧制黑陶的传统手工艺,这一技艺在当地的传承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被誉为中国名陶的建水陶器就产于该县碗窑村。建水陶器烧制技艺由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等工艺组成。建水陶器所用的陶土呈紫色,故又称“紫陶”。成品无铅,无毒,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其品质明净如镜,叩之清脆如磬。建水陶器多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作为装饰,风格古朴高雅,文气盎然。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族织锦技艺
傣族织锦是傣族先民劳动的产物,是傣族传统手工艺最早期的重要品种。傣族织锦与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佛教信仰、鬼神崇拜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傣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傣族织锦出于妇女之手,体现了傣族地区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风习。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普洱茶制作技艺
云南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普洱贡茶独特的传统制作技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的生产流程则成为现代普洱茶工艺研发的基础。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详情】
云南省其他传统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白族扎染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贝叶经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宣威火腿制作技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等。
查看更多
传统医药
迪庆藏医骨伤疗法
迪庆藏医骨伤疗法是以传统藏医创伤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具有接骨功效的天然鲜草药捣成糊状外敷和内服传统藏药相结合。吸取传统藏医创伤治疗的精华,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疗法。迪庆藏医骨伤疗法由整复、外敷药加夹板或牵引固定、功能锻炼三个基本步骤构成。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外敷药加夹板或牵引固定。外敷药的主要成分均就地取材,按藏医理论处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迪庆藏医骨伤疗法。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医水膏药疗法
水膏药疗法是一种清热解毒的外治法。彝族地区气候湿热,虫虺蚊蚋为害,瘴疠疫气为毒,疖肿痈疽时有发生。水膏药疗法用井水或冰水、雪水(在冬天或从高山收集后贮于瓦罐内备用)调和草药,敷于患处。所用草药,如青叶胆、地胆、迎春花、野菊花等,加上水性透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的作用。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其他著名传统医药: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睡药疗法等。
查看更多
传统建筑
建筑文化
云南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云南的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民居建筑,形成了独的体系和优美的民族风格,创造和积累了丰的经验,成为国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云南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交通极端闭塞,建筑事业也难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云南的建筑业才随之发展起来,并在管理机构和体制以及建筑设计、施工等方面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形成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发挥了作用。
传统建筑
上古时代,丽江维西县和大理穴居遗迹证明,新石器时代就有猿人在这一带群居随着原始公社的解体和奴隶制社会的建立,人类开始建筑城池、殿、宫室,修建了陵墓和碑刻;封建社会时期,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云南就开始了银、铜等有色金属的开采。遍布各地的城池宫殿、官邸,各具特色的民族民居雕刻,众多的庙字寺院、佛塔以及陵墓、石碑等,都与建筑活动密切相连。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城池建筑有昆明拓东城、大理太和城;殿寺庙有建水孔庙、安宁普溪寺;佛塔有大理圣寺三塔、昆明东寺塔和西寺塔等;铸造、雕塑和石刻有南诏铁柱、剑川石宝山石窟、法华寺石窟、筇竹寺五百罗汉泥塑等。
少数民族建筑
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生产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但在漫长的历岁月中,各民族因时、因地制宜,因材施工,建筑了大量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美观实用的民族民居,如昆明的一颗印和白族、傣族、纳西族、族等创造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竹楼等。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特色文化
民族文化
民族众多是云南的特点之一。中国共有56个民族,云南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为全国民族最多的省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婚姻、丧葬、生育、饮食、居住、服饰、节庆、禁忌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踩花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纳西族的三朵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等,既是各民族开展文娱活动、交流物资、增进团结的盛会,也是中外游客旅游观光的极好时机。
茶文化
云南是茶的故乡,茶叶也是云南省久负盛名的特产,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其主要品种有滇红、绿茶、普洱茶、紧压茶、花茶五大类。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云南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并将之作为一种传统,一代传一代。如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简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基诺族的“凉拌茶”、佤族的“烧茶”、拉祜族的“烤茶”、彝族的“土罐茶”、纳西族的“龙虎斗茶”、藏族的“酥油茶”等等。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宗教文化
主要宗教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省份,宗教历史悠久,信教群众广泛。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俱全,佛教中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三大部派齐全,南传上座部佛教为全国独有。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民间信仰。其中南传佛教影响到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聚居地区,其宗教文化特别是佛塔和佛寺等宗教建筑独具风格。而汉传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深广,并以拥有众多的名山胜景、寺庙建筑及雕塑而见长。云南的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边疆问题、贫困问题等相互交织,宗教问题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特殊复杂性特点突出。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查看更多
各城市传统文化
昆明传统文化盘点【昆明文化】
丽江传统文化盘点【丽江文化】
推荐阅读
01
云南旅游景点大全【云南景点】
02
云南美食最全攻略【云南美食】
03
云南著名人物汇总【云南名人】
04
云南便民服务榜【云南服务】
05
云南十大学校汇总【云南教育】
06
云南著名品牌大全【云南品牌】
07
云南十大之最汇总
08
云南城市公共设施【云南市政设施】
目录
目录
民俗文化
传统戏剧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传统建筑
特色文化
宗教文化
各城市传统文化
推荐阅读